站点介绍
井巷工程在矿山开采、地下工程建设等领域占据着关键地位,其价值评估对于企业的投资决策、资产核算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准确评估井巷工程的价值,能够为企业提供科学的依据,帮助其合理规划生产、优化资源利用。本文将围绕井巷工程评估展开,详细阐述其概念、分类、计量基础、评估方法、经典案例、特殊情况处理以及评估注意事项等内容。
井巷工程是指为进行采矿或其他地下工程建设,在地下开凿的各类通道和硐室的总称。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井巷工程可分为以下几类:
- 开拓井巷:是为井田开拓而开掘的基本巷道,如井筒、井底车场、主要石门等,其作用是形成矿井的主要运输、通风、排水等系统,为全矿井或一个开采水平服务。
- 准备井巷:是为准备采区而掘进的主要巷道,如采区上山、下山、采区车场等,主要为一个采区或几个区段服务。
- 回采巷道:是形成采煤工作面及为其服务的巷道,如开切眼、区段运输平巷、区段回风平巷等,直接为采煤工作面服务。
- 立井:垂直于水平面的井筒,是煤矿、金属矿等常用的井筒形式,具有提升能力大、通风条件好等优点。
- 斜井:与水平面呈一定角度的井筒,施工相对简单,适用于开采缓倾斜煤层或地形条件适宜的矿区。
- 平硐:直接通到地面的水平巷道,一般在山区地形中采用,具有开拓费用低、运输环节少等优点。
井巷工程的计量基础主要涉及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两个方面,具体情况如下:
计量阶段 | 计量方法 | 说明 |
---|---|---|
初始计量 | 成本 | 企业在建设井巷工程时,按照实际发生的成本进行初始计量。成本包括工程材料费用、人工费用、机械设备购置及租赁费用、临时设施费用、工程勘察设计费用、监理费用等。例如,在建设立井时,需要计算井筒开凿的人工成本、提升设备的购置成本、井筒支护材料的费用等。 |
后续计量 | 成本模式 | 通常采用成本模式对井巷工程进行后续计量。在成本模式下,根据井巷工程的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按照一定的折旧方法计提折旧。同时,要定期对井巷工程进行减值测试,若发现存在减值迹象,应计提减值准备。 |
井巷工程的评估需要结合其特点、市场环境以及评估目的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常见的评估方法如下:
成本法适用于新建或近期建设的井巷工程评估,或者在市场交易不活跃、难以获取市场参考价格的情况下使用。该方法以重新建造相同或类似井巷工程所需的成本为基础,考虑折旧、损耗和减值等因素进行调整后确定评估价值。在计算重置成本时,要充分考虑当前的物价水平、人工成本、技术条件等因素。同时,对于折旧和损耗,需要根据井巷工程的使用年限、地质条件、维护情况等因素进行合理估计。例如,评估一个新建的斜井工程,若周边类似工程交易较少,可采用成本法,考虑井筒开凿成本、支护成本、设备安装成本等,再扣除因使用和时间因素导致的折旧。
主要计算公式:
\(V = C - D - E\)
其中:
\(V\) 为评估价值
\(C\) 为重置成本或重建成本
\(D\) 为折旧
\(E\) 为减值准备
收益法适用于具有明确收益预期的井巷工程评估,如已投入生产且有稳定产量和收入的井巷工程。该方法通过预测井巷工程未来的净收益,并按照一定的折现率将其折现至评估基准日,以折现后的净收益现值作为评估价值。对于井巷工程,未来净收益主要是通过开采矿产资源所获得的销售收入扣除相关生产成本、管理费用、税费等后的余额。折现率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投资风险、市场利率、行业平均收益率等因素。例如,评估一个正在开采的金矿的井巷工程,需要预测未来各期的黄金产量、销售价格、生产成本等,再根据合适的折现率将净收益折现到评估基准日。
主要计算公式:
\(V = \sum_{i = 1}^{n}\frac{NI_{i}}{(1 + r)^{i}}\)
其中:
\(V\) 为评估价值
\(NI_{i}\) 为第 \(i\) 期的预期净收益
\(r\) 为折现率
\(n\) 为收益期限
如果存在活跃的井巷工程交易市场,且有足够的可比交易案例,可采用市场法进行评估。该方法以市场上相同或类似井巷工程的交易价格为基础,通过比较评估对象与可比交易案例之间的差异,进行适当调整后确定评估价值。选择可比交易案例时,需要考虑井巷工程的地理位置、用途、规模、地质条件、开采技术等因素。例如,评估一个位于某矿区的平硐工程,可选择近期在该矿区或周边类似矿区成交的、条件相近的平硐工程交易价格作为参考,考虑平硐的长度、断面尺寸、支护方式等因素进行调整。
主要计算公式:
\(V = P \times N \times K\)
其中:
\(V\) 为评估价值
\(P\) 为可比交易案例的市场价格
\(N\) 为评估对象的相关指标,如长度、断面面积等
\(K\) 为调整系数
以下以某煤矿的开拓井巷工程为例,说明采用成本法进行井巷工程价值评估的过程。该开拓井巷工程于 \(2020\) 年建成,包含主立井、副立井和井底车场等设施。评估基准日为 \(2025\) 年 \(4\) 月 \(11\) 日。
经过详细的市场调研和成本分析,得出该开拓井巷工程的重置成本计算如下:
主立井重置成本:经过对当前人工成本、材料价格、设备购置费用等的核算,主立井的重置成本为 \(3000\) 万元。
副立井重置成本:考虑到副立井的规模和建设难度,其重置成本为 \(2500\) 万元。
井底车场重置成本:包括巷道开凿、支护以及相关设备安装等费用,井底车场的重置成本为 \(1500\) 万元。
因此,该开拓井巷工程的重置成本 \(C=3000 + 2500+1500 = 7000\) 万元。
接着,考虑折旧因素。该开拓井巷工程设计使用年限为 \(30\) 年,截至评估基准日已使用 \(5\) 年。采用直线折旧法计算折旧额,假设该井巷工程无残值,则每年的折旧额为 \(\frac{7000}{30}\approx233.33\) 万元,已折旧额 \(D = 233.33\times5 = 1166.65\) 万元。
经专业人员勘查,该井巷工程目前无明显减值迹象,即减值准备 \(E = 0\) 万元。
根据成本法公式 \(V = C - D - E\),计算该开拓井巷工程的评估价值:
\(V=7000 - 1166.65-0 = 5833.35\) 万元。
井巷工程的地质条件对其建设成本、稳定性和安全性有显著影响。如果地质条件复杂,如存在断层、褶皱、岩溶等地质构造,会增加井巷工程的施工难度和成本,同时也可能导致井巷工程更容易出现变形、坍塌等问题。评估时需要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对井巷工程价值的影响,对重置成本或未来收益进行相应调整。例如,在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建设的井巷工程,可能需要采用特殊的支护方式和施工工艺,增加了建设成本,评估时应适当提高重置成本。
政策法规的变化可能会对井巷工程的建设、生产和价值产生重大影响。例如,环保政策的加强可能要求煤矿企业采取更严格的防尘、防污措施,增加了生产成本;矿产资源开发政策的调整可能影响煤炭的开采规模和销售价格,进而影响井巷工程的未来收益。评估时需要密切关注政策法规的变化,分析其对井巷工程的影响,并相应调整评估参数。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井巷工程的建设和开采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新的技术可能会提高井巷工程的建设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煤炭产量。如果评估对象的井巷工程采用的是较旧的技术,可能会导致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价值受到影响。评估时需要考虑技术进步对井巷工程价值的影响,对未来收益进行合理调整。
对井巷工程的实物状况进行全面、细致的勘查,包括井筒的直径、深度、支护情况,巷道的断面尺寸、长度、坡度,以及通风、排水、运输等系统的运行情况。同时,要了解井巷工程的建设资料、维护记录、地质勘查报告等信息,以便准确评估其现状和未来的使用情况。
充分掌握当地井巷工程建设和交易市场的情况,包括同类井巷工程的建设成本、市场价格、租赁费用、收益水平等。通过查阅行业报告、咨询专业机构、实地调研等方式,获取准确的市场数据,为评估提供有力支持。
折现率是收益法评估中的关键参数,其确定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要根据井巷工程的风险程度、市场利率水平、行业平均收益率等因素,合理确定折现率。不同类型的井巷工程,其风险和收益特征不同,折现率也应有所差异。
评估所使用的数据,如建设成本、生产成本、销售收入、市场价格等,必须真实、可靠。要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数据,并进行核实和验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对于预测数据,要采用合理的方法和假设进行估算。
根据评估对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谨慎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必要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评估,并对结果进行相互验证。如果不同方法得出的评估结果差异较大,要深入分析原因,调整参数或方法,确保评估结果的合理性。
评估过程中涉及到许多专业判断,如折旧和损耗的估计、未来收益的预测、市场可比案例的选择和调整等。评估人员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确保判断的合理性。
评估报告应内容完整、条理清晰、结论明确。要详细说明评估目的、评估方法、评估依据、评估过程等内容,以便使用者能够理解和信任评估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