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介绍
在建 - 矿建工程评估对于矿业企业的投资决策、融资、股权转让等经济活动至关重要。准确评估在建 - 矿建工程的价值,能够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合理反映工程的真实价值。本文将从在建 - 矿建工程的概念、分类、计量基础、评估方法、经典案例、特殊情况处理以及评估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在建 - 矿建工程是指处于建设过程中,尚未完成并交付使用的矿山建设工程项目。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 金属矿建工程:主要针对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建设工程,如铁矿、铜矿、金矿等矿山的建设。这类工程需要根据不同金属矿的特性,采用相应的开采、选矿等工艺和设备。
- 非金属矿建工程:用于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如煤矿、石膏矿、石灰石矿等。非金属矿建工程的建设重点和技术要求与金属矿有所不同。
- 开拓工程:为矿山开采创造基本条件的工程,包括井筒开凿、巷道掘进等。开拓工程是矿山建设的前期基础,其施工质量和进度直接影响后续开采工作。
- 采准工程:在开拓工程的基础上,为回采矿石而进行的一系列工程,如采区巷道布置、采场准备等。采准工程的合理布局对于提高矿石回采率和生产效率至关重要。
- 回采工程:直接进行矿石开采的工程,包括落矿、矿石搬运等作业。回采工程是矿山生产的核心环节,其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决定了矿山的经济效益。
在建 - 矿建工程的计量基础主要包括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两个阶段,具体情况如下:
计量阶段 | 计量方法 | 说明 |
---|---|---|
初始计量 | 成本 | 在建 - 矿建工程在初始计量时,按照实际发生的成本进行计量。成本包括土地使用权取得成本、地质勘查费用、工程前期准备费用、建筑安装工程费用、设备购置费用等。例如,地质勘查费用用于确定矿产资源的储量、品位等信息,是矿建工程的重要前期投入。 |
后续计量 | 成本模式 | 通常采用成本模式对在建 - 矿建工程进行后续计量。在成本模式下,随着工程的进展,不断归集和核算工程建设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成本。同时,由于矿建工程受地质条件、市场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较大,要定期对工程进行减值测试,若发现工程因资源储量变化、市场价格下跌等原因导致价值大幅下降,应计提减值准备。 |
在建 - 矿建工程评估需要综合考虑工程的地质条件、建设进度、市场行情、未来收益等多种因素,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常见的评估方法如下:
成本法适用于在建 - 矿建工程建设成本资料较为齐全、工程进度可明确界定的情况。该方法以重新建造相同或类似的在建矿建工程所需的成本为基础,考虑工程的已完工程成本、未完工程成本以及可能存在的资金成本、管理成本等因素进行调整后确定评估价值。在计算重置成本时,要考虑当前的建筑材料价格、人工费用、设备购置价格等市场行情。同时,要对已完工程的质量进行评估,若存在质量问题,需相应扣除修复成本。例如,评估一个处于开拓工程阶段的煤矿建设项目,若当前重新建造类似项目的单位工程量成本为 500 元/立方米,已完工程占总工程量的 30%,则需根据已完工程的实际情况和市场因素进行综合调整。
主要计算公式:
\(V = C_{1}+C_{2}+C_{3}\)
其中:
\(V\) 为评估价值
\(C_{1}\) 为已完工程成本
\(C_{2}\) 为未完工程成本
\(C_{3}\) 为资金成本、管理成本等相关费用
收益法适用于具有明确收益预期的在建 - 矿建工程。该方法通过预测在建工程完工后未来的净收益,并按照一定的折现率将其折现至评估基准日,以折现后的净收益现值作为评估价值。对于矿建工程,未来净收益主要是通过矿石开采、销售获得的收入扣除相关成本、费用、税费后的余额。折现率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投资风险、市场利率、行业平均收益率等因素。例如,评估一个在建的金矿项目,需要预测金矿建成后各年的矿石产量、矿石品位、销售价格、开采成本、选矿成本等,再根据合适的折现率将净收益折现到评估基准日。
主要计算公式:
\(V = \sum_{i = 1}^{n}\frac{NI_{i}}{(1 + r)^{i}}\)
其中:
\(V\) 为评估价值
\(NI_{i}\) 为第 \(i\) 期的预期净收益
\(r\) 为折现率
\(n\) 为收益期限
如果存在活跃的在建矿建工程交易市场,且有足够的可比交易案例,可采用市场法进行评估。该方法以市场上相同或类似在建矿建工程的交易价格为基础,通过比较评估对象与可比交易案例之间的差异,进行适当调整后确定评估价值。选择可比交易案例时,需要考虑工程的地理位置、矿产种类、规模、工程进度、资源储量、开采条件等因素。例如,评估一个在建的铁矿项目,可选择近期在同一地区成交的、规模和工程进度相近的铁矿在建工程交易价格作为参考,考虑矿石品位、开采难度、市场需求等因素进行调整。
主要计算公式:
\(V = P\times K_{1}\times K_{2}\times\cdots\times K_{n}\)
其中:
\(V\) 为评估价值
\(P\) 为可比交易案例的市场价格
\(K_{1},K_{2},\cdots,K_{n}\) 为各项差异因素的调整系数
以下以一个在建的铜矿项目为例,说明在建 - 矿建工程价值的评估过程。该项目于 2024 年 9 月开工建设,评估基准日为 2025 年 4 月 11 日,目前处于采准工程阶段,工程进度约为 40%。评估人员决定采用成本法进行评估。
经市场调研,当前该地区类似铜矿项目的建设成本为:开拓工程单位成本 400 元/立方米,采准工程单位成本 600 元/立方米。该项目开拓工程总量为 10 万立方米,采准工程总量为 8 万立方米。则该项目的重置成本为:\(400\times100000 + 600\times80000 = 88000000\) 元。
已完工程成本 \(C_{1}=88000000\times40\% = 35200000\) 元。
未完工程成本 \(C_{2}=88000000\times(1 - 40\%) = 52800000\) 元。
考虑到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资金成本和管理成本,估算 \(C_{3}=3000000\) 元。
根据成本法公式 \(V = C_{1}+C_{2}+C_{3}\),计算该在建铜矿项目的评估价值:
\(V = 35200000+52800000 + 3000000 = 91000000\) 元。
矿建工程受地质条件影响较大,地质条件的变化可能导致工程成本增加、工期延长或资源储量减少。评估时需要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变化对工程价值的影响。如果在建设过程中发现地质条件比预期复杂,如遇到断层、地下水等问题,需要增加支护、排水等工程措施,会增加工程成本。例如,某煤矿在建设过程中遇到大量地下水,需要增加排水设备和排水费用,评估时应相应调整工程成本和价值。
矿业行业受到严格的政策法规监管,政策法规的变化可能对矿建工程的建设和运营产生重大影响。评估时需要关注国家和地方的矿业政策、环保政策、安全生产政策等的变化。如果政策法规要求提高矿山的环保标准,可能需要增加环保设施的建设成本;如果政策限制矿产资源的开采规模,可能会降低工程的未来收益。例如,某金属矿项目因环保政策要求,需要建设更完善的尾矿处理设施,增加了工程投资,评估时应考虑这一因素。
矿产资源的市场价格波动较大,会直接影响矿建工程的未来收益和价值。评估时需要密切关注市场价格的变化趋势,分析价格波动对工程价值的影响。如果矿产市场价格下跌,会降低工程完工后矿石销售的收入,从而降低工程的评估价值;反之,如果市场价格上涨,则会增加工程的价值。例如,某铁矿项目在评估时,铁矿石市场价格处于下跌趋势,评估人员需要适当降低该项目的预期收益和评估价值。
对在建 - 矿建工程的地质条件进行深入了解,包括矿产资源的储量、品位、赋存状态、地质构造等。要查阅地质勘查报告、工程勘察资料等,与地质专家进行沟通交流,准确掌握地质情况对工程建设和未来开采的影响。
全面了解工程的建设进度,包括各阶段工程的完成情况、剩余工程量、预计完工时间等。要查看工程施工记录、进度报表等资料,与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进行核实,确保工程进度信息的准确性。
在采用成本法评估时,要合理确定已完工程成本、未完工程成本以及资金成本、管理成本等相关费用。对于已完工程成本,要根据实际发生的费用进行核算;对于未完工程成本,要根据工程进度和市场行情进行估算。同时,要考虑成本的合理性和真实性,避免虚增或漏算成本。
在采用收益法评估时,要科学预测在建工程完工后未来的净收益和合理确定折现率。预测净收益时,要充分考虑市场价格波动、矿石产量、开采成本等因素的变化;确定折现率时,要综合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投资风险、行业平均收益率等因素,确保折现率的合理性。
在采用市场法评估时,要谨慎选择可比交易案例。可比案例应与评估对象在地理位置、矿产种类、规模、工程进度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同时,要对可比案例的交易价格进行分析,排除异常交易的影响,并合理确定各项差异因素的调整系数。
评估过程中涉及到许多专业判断,如地质条件的评估、工程质量的判断、成本和费用的估算、收益和折现率的确定等。评估人员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确保判断的合理性。
评估报告应内容完整、条理清晰、结论明确。要详细说明评估目的、评估方法、评估依据、评估过程等内容,以便使用者能够理解和信任评估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