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介绍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在用周转材料的评估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准确评估在用周转材料的价值,有助于企业合理核算成本、优化资源配置以及准确反映资产状况。相关评估准则为在用周转材料的评估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指引。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在用周转材料评估的相关内容。
在用周转材料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能够多次使用、逐渐转移其价值但仍保持原有形态不确认为固定资产的材料,如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在用周转材料具有以下特点:
可多次使用:周转材料不是一次性消耗品,能够在多个生产周期中反复使用,这与一次性材料有明显区别。
价值逐渐转移: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周转材料的价值会逐渐损耗并转移到产品成本中,其价值转移方式与固定资产类似。
形态基本保持不变:在使用过程中,周转材料虽然会发生一定程度的磨损,但基本保持其原有的实物形态。
种类繁多、数量较大:企业的在用周转材料通常包括各种不同类型和规格的物品,数量较多,管理和评估的难度相对较大。
在用周转材料评估的计量基础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计量基础 | 说明 |
---|---|
历史成本 | 历史成本是指企业取得周转材料时实际支付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等。例如,企业购买一批包装物,支付的价款为 10,000 元,运输费为 500 元,那么该批包装物的历史成本就是 10,500 元。 |
损耗程度 | 损耗程度反映了周转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情况,是确定其评估价值的关键因素之一。损耗程度可以通过观察、技术检测、经验判断等方法确定。例如,通过对某低值易耗品的外观、性能等方面进行检查,确定其损耗程度为 30%。 |
市场价格 | 市场价格是指在评估基准日,相同或类似周转材料在市场上的交易价格。市场价格受到供求关系、材质、质量等因素的影响。例如,通过市场调研发现,与在用周转材料类似的产品在市场上的售价为每件 20 元。 |
预计剩余使用次数或期限 | 预计剩余使用次数或期限是指周转材料在当前状态下还能够继续使用的次数或时间。这一因素与损耗程度密切相关,对评估价值有重要影响。例如,某周转材料预计还能使用 5 次。 |
维修成本 | 维修成本是指为了使周转材料能够继续正常使用而需要发生的维修费用。如果周转材料需要进行维修,评估时应考虑维修成本对其价值的影响。例如,某周转材料需要进行一次维修,预计维修成本为 200 元。 |
根据相关评估准则,在进行在用周转材料评估时,需要综合考虑在用周转材料的特点、市场状况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等因素,合理选择评估方法。常见的评估方法主要有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以下为详细介绍:
成本法适用于评估那些市场价格波动较小、损耗程度可以较为准确估算的在用周转材料。该方法以周转材料的历史成本为基础,考虑其损耗程度和维修成本等因素,对成本进行调整,以确定评估价值。例如,企业的一批在用周转材料历史成本为 8,000 元,损耗程度为 40%,预计维修成本为 300 元,则该批周转材料通过成本法的评估价值为 \(8000\times(1 - 40\%)-300 = 4500\) 元。
主要计算公式:
\(V = C\times(1 - d)-M\)
其中:
\(V\) 为在用周转材料评估价值
\(C\) 为周转材料的历史成本
\(d\) 为损耗程度
\(M\) 为预计维修成本
收益法适用于评估那些能够为企业带来直接或间接收益的在用周转材料。该方法通过预测周转材料在未来使用过程中为企业带来的收益,并按照一定的折现率将其折现至评估基准日,以确定评估价值。折现率的确定要反映资金的时间价值和周转材料的使用风险。例如,企业的一批在用周转材料预计在未来 3 年内每年可为企业节省成本 1,500 元,假设折现率为 7%,则该批周转材料通过收益法的评估价值为 \(\sum_{i = 1}^{3}\frac{1500}{(1 + 7\%)^i}\) 。
主要计算公式:
\(V=\sum_{i = 1}^{n}\frac{R_i}{(1 + r)^i}\)
其中:
\(V\) 为在用周转材料评估价值
\(R_i\) 为第 \(i\) 期预计带来的收益
\(r\) 为折现率
\(n\) 为预计收益期数
在本次在用周转材料评估中,评估人员运用市场法进行评估时,开展了一系列严谨细致的工作。首先,评估人员查阅了有关采购合同、出入库记录、盘点清单等资料,取得了企业基准日的在用周转材料数量和成本数据,并对周转材料进行了实地盘点。经过认真核实,确认账面数量和成本记录准确,这为后续评估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其次,评估人员通过了解相关周转材料的市场价格和供求情况,以及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确定了在用周转材料的市场价值参考标准。
对于不同类型的在用周转材料,评估人员采用了不同的评估方式。对于有活跃市场交易的在用周转材料,评估人员参照市场上类似周转材料的交易价格,结合在用周转材料的损耗程度、质量状况等因素进行调整,确定评估价值。例如,市场上类似的周转材料交易价格为 6,000 元,被评估在用周转材料的损耗程度略高于市场同类产品,经调整后评估价值为 \(6000\times(1 - 5\%) = 5700\) 元。
对于没有活跃市场交易的在用周转材料,评估人员根据在用周转材料的重置成本,扣除其损耗价值和维修成本等,确定评估价值。计算公式为:
在用周转材料的评估值=重置成本 - 损耗价值 - 维修成本
其中:重置成本根据市场调研和同类产品价格确定;损耗价值根据周转材料的损耗程度和重置成本计算;维修成本依据实际情况或专业判断确定。
以下以某企业的在用周转材料为例,说明其评估过程。该企业有一批在用的低值易耗品,评估基准日为 2025 年 4 月 12 日,评估人员决定采用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进行综合评估。
该批低值易耗品的历史成本为 12,000 元,损耗程度为 35%,预计维修成本为 400 元。则该批低值易耗品通过成本法的评估价值为 \(12000\times(1 - 35\%)-400 = 7400\) 元。
预计该批低值易耗品在未来 2 年内每年可为企业节省成本 2,000 元,假设折现率为 8%。则该批低值易耗品通过收益法的评估价值为 \(\sum_{i = 1}^{2}\frac{2000}{(1 + 8\%)^i}\approx3566.87\) 元。
市场上类似的低值易耗品交易价格为 9,000 元,被评估在用低值易耗品的损耗程度与市场同类产品相当,但质量略逊一筹,经调整后评估价值为 \(9000\times(1 - 8\%) = 8280\) 元。
综合考虑三种方法的评估结果,最终确定该批低值易耗品的评估价值(可采用加权平均等方法确定最终值,此处假设采用简单平均)为 \((7400 + 3566.87 + 8280)\div3\approx6415.62\) 元。
如果在用周转材料发生严重损坏,无法继续正常使用,应根据其剩余残值进行评估。剩余残值可以通过估算其可回收材料的价值或二手市场的交易价格来确定。例如,某周转材料因意外损坏,经评估其剩余残值为 500 元。
当市场价格出现异常波动时,会对在用周转材料的评估价值产生重大影响。如果市场价格大幅上涨,在用周转材料的评估价值可能会相应增加;如果市场价格大幅下跌,评估价值则可能会降低。评估时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及时调整评估价值。例如,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某类周转材料的市场价格在短期内上涨了 20%,评估时应考虑这一因素对评估价值的影响。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周转材料可能会因技术更新换代而被淘汰或贬值。评估时需要考虑技术因素对周转材料价值的影响。如果某周转材料因新技术的出现而导致其使用效率大幅降低,可能需要大幅降低其评估价值。例如,某企业的一批包装设备因新型包装技术的出现,其市场价值大幅下降,评估时应充分考虑这一因素。
评估人员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评估准则的要求进行操作,确保评估过程的规范性和评估结果的公正性。在评估报告中,要详细说明评估方法的选择依据、参数的确定过程和评估结果的可靠性。
准确核实用周转材料的损耗程度和维修成本是评估的关键。评估人员要通过实地观察、技术检测、查阅维修记录等方法,准确确定损耗程度和维修成本。对于一些难以确定的损耗程度和维修成本,要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估算。
市场价格的波动和技术的发展会对在用周转材料的评估价值产生影响。评估人员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及时了解同类周转材料的市场价格、供求关系等变化情况;关注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判断在用周转材料是否存在技术落后的风险。可以通过查阅行业报告、咨询专家、参加行业展会等方式获取相关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
如果采用收益法或市场法进行评估,折现率和调整系数的确定至关重要。折现率要反映资金的时间价值和在用周转材料的使用风险,调整系数要合理反映评估对象与可比案例之间的差异。评估人员可以参考市场利率、行业平均收益率等因素,结合在用周转材料的具体情况,合理确定折现率和调整系数。同时,要对其确定依据进行充分说明。
在用周转材料的评估价值要与企业的生产计划相结合。例如,企业是否有计划更换周转材料、是否有能力承担维修成本等因素都会影响周转材料的价值。评估时要充分考虑企业的生产计划和经营目标,确保评估结果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