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介绍
保荐机构身兼保荐人与承销商的双重角色。数千万的承销费驱动下,尽调可能流于形式。曾有其回避关联交易核查,被证监会揭露造假。
抽样审计难以覆盖系统性造假。康美药业案中,伪造的300亿货币资金通过全套伪造凭证逃过审计。
聚焦法律文本合规性,对财务数据真实性依赖会计师判断。有企业利用阴阳合同虚增收入,律师未能识破。
整合税务、海关、银行数据交叉验证。某拟IPO企业宣称海外业务激增,但海关数据却显示出口量为零。
上市后营收突然下滑,存货异常增加等信号,都能触发深度调查,暴露短期造假行为。
直接调取企业银行流水、仓储记录等原始凭证。某次核查中,企业宣称的大客户实际从未签订订单。
冻结账户、传唤关键人员等强制手段,可突破中介机构的信息壁垒,迫近真相。
关联方资金循环形成的闭环看似完美,但银行流水会暴露"左手倒右手"的痕迹。
全行业增速放缓时,某企业却声称业绩翻倍,这种逆势表现必引发监管关注。
延长保荐机构追责期至上市后3年,要求其承担财务问题连带责任。
建立财务数据AI预警系统,自动标记异常财务指标组合。
设立高额举报奖励机制,激励内部知情者揭发造假。
虚增300亿货币资金:通过伪造银行单据营造资金假象,审计机构被表面凭证迷惑。证监会穿透核查发现:
资金流水无实际业务支撑
存货数量与仓储记录严重不符
虚构2亿订单:通过关联方交易制造虚假销售。破绽在于:
门店客流量与订单量不匹配
优惠券核销率异常偏高
证监会联合税务数据比对,戳穿业绩神话
中介机构的立场局限与技术盲区,使之难以穿透系统性造假。而证监会凭借三大核心优势构建监管闭环:
跨部门信息联网打破数据孤岛
上市前后的全周期监控机制
强制调证与处罚权形成的监管利剑
未来需通过动态问责机制、智能监管系统、举报激励制度的协同作用,才能从根本上铲除财务造假的生存土壤。